剛剛成為中國新“首善”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又排出了新的公益計劃。在今天舉行的第二屆阿里巴巴公益委員會成立儀式上,馬云宣布,阿里旗下員工須達到“每人每年3小時”的公益時間指標,這將作為員工KPI(績效)考核的內(nèi)容。(5月6日 浙江在線)
“做公益和慈善,在我看來是人生一種很大的福報,我們努力的結(jié)果,既能幫助自己,也能幫助別人?!边@是馬云微博中關(guān)于公益初衷的一段自我剖析。從海外IPO大獲成功之前,馬云在中國慈善界已是翹楚人物。5月4日在京揭曉的中國慈善榜上,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就以124億元的捐贈額榮獲新一屆“中國首善”稱號。
馬斯諾把自我實現(xiàn)放在需求理論的最頂端。從首富到首善的線性跨越,馬云在踐行著自己“讓自己的內(nèi)心發(fā)生變化,更加豐富”的慈善圭臬。在獲得“中國首善”之后,馬云就忙不迭地宣布阿里旗下員工“每人每年3小時”的公益時間指標,并以此作為年終獎的考核標準。這種標準的被拋出,是否扭曲了公益慈善原發(fā)性的內(nèi)涵精神呢?
每個人都有萌生公益善舉的沖動,也有從愿景到付諸行動的自由。在這一點上,普通人未必有馬云的那種眼光如炬,以及豐富的價值體會。馬云設立的慈善信托基金已是具有專業(yè)水準的操盤,他對接的是比爾蓋茨、巴菲特這種公益的骨灰級擁躉。但阿里旗下的員工卻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耳濡目染,在客觀上是存在認知偏差的。如果按照馬云的口徑來進行一次較為徹底的公益覆蓋,那也只能用“沒有強制的,一切都是假的”來實現(xiàn)。
大陸另一個首富王健林在這點上,和馬云有著出奇的相似。萬達員工做義工也要納入到人力資源考核的ERP系統(tǒng)當中的。從自覺自愿到例行公事,公益轉(zhuǎn)身就變成了很嚴肅的事情。但目前卻面臨著一個比較現(xiàn)實的問題,就是要上升為制度化的員工公益舉措,它的效果如何進行量化評判?“每人每年3小時”的標準化作業(yè)是否由專業(yè)第三方機構(gòu)來進行評估?否則只是把上峰的精神轉(zhuǎn)發(fā)下去,最終靴子能否落地,還成為一個問題。
我們期待集體公益意識的覺醒,但也不要刻意忘卻個體短板的存在。2012年12月,駐廣州各國領(lǐng)事館舉辦了一次公益義賣活動,義賣善款用于幫助中國殘疾兒童。這次義賣共籌善款33萬元,但當組織者清點善款時,卻發(fā)現(xiàn)了5000元假幣。不論是惡作劇還是無意為之,都提醒人們,某種大家都認為很好的事情,依然會存在著執(zhí)行偏差。更遑論用一種考核機制的“頂在腰上”。
